01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我国从2020年到2035年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基本目标。从现代化发展的角度来看,教育发展、人力资本积累、经济结构变迁和社会进步之间是一种互相促进的关系。职业教育是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主阵地,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一直把职业教育放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位置,推动职业教育沿着规模与内涵两个维度同时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全面迈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时期的时代背景下,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最大限度提升自身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是我国职业教育的重要使命和追求。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下文简称《实施方案》)提出,经过5~10年时间,职业教育基本完成由政府举办为主向政府统筹管理、社会多元办学的格局转变,由追求规模扩张向提高质量转变。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专门针对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系统改革意见。高等职业教育是在高等专科层次实施的职业教育。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发展成为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的核心要素。《实施方案》提出,“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的重要方式,使城乡新增劳动力更多接受高等教育”。2020年9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下文简称《行动计划》)提出,要巩固专科高职教育的主体地位,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的办学方向,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和服务能力。面向未来全面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目标,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是什么,距离高质量还有多远,未来要朝着什么方向发展,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问题。目前,我国学者从经济、教育等宏观角度研究高质量发展的文献较多,但关于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相关研究不是很多。有研究提出,高质量发展是能够很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发展,是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发展。有研究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角度提出,实现高质量发展,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推动高质量发展,核心任务之一是要提高全要素生产率。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实现向高效增长的跃升,是转向高质量发展的主旋律。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提出,在新的发展阶段,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把握好四个方面:一是抓好人才培养质量;二是抓好整体质量,实现东中西部整体发展;三是抓好服务质量,高等教育的发展要服务、服从于国家和经济社会发展;四是抓好成熟质量,形成自己的发展理论。2015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中第四项目标即是,确保所有公民获得包容、公平的高质量教育,促进全民享有终身学习机会。到2030年,确保所有人都能获得支付得起的、高质量的技术、职业和高等教育,大量增加具有适切技能,特别是技术和职业技能的青年人和成年人数量,促进他们实现就业、获得体面工作及创业。借鉴经济高质量发展相关研究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的核心思想,基于《意见》中提出的“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的目标,本研究从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基本定位出发,主要从规模结构、区域布局、专业发展、师资队伍、经费投入、人才培养等方面对目前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基础进行分析。同时,在分析中注意考察高等职业教育的动态运行过程,以期从整体上明确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基本规律,为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方向指引。把职业教育确立为一种与普通教育具有平等地位的类型教育,是高等职业教育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出发点。立足于这一视角,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同时是在高等教育阶段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的一个教育类型。从这两点出发,本部分从高职院校数、在校生数及其与中等职业教育和普通高等教育关系的角度对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如图1所示,2011-2020年,我国高职(高专)院校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从2011年的1280所增长至2020年的1468所,增长了188所,平均每年增长近20所。如图2所示,从整个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2011-2020年,我国职业院校总体规模呈现逐年递减趋势,特别是中职学校,从2011年的13093所下降到2020年的9896所,减少了3000多所。两相比较表明,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体系中所占份额越来越大。从学生规模的角度来看,2010-2019年间,规模扩张仍然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趋势,且增幅逐步加大。如表1所示,我国高职院校招生规模一直呈增长趋势,从2010年的218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389万人,增长了171万人,涨幅为78%;在校生规模从2010年的657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1004万人,增长了347万人;毕业生数从2010年的199万人增长到2019年的273万人,增长了174万人。如图3所示,2010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总体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及毕业生规模都在不断扩大。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来看,如图4所示,在以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院校为主体的职业教育体系中,2010年以来,中等职业教育招生数、在校生数及毕业生数都呈不断下降趋势,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规模、在校生规模和毕业生规模都呈扩大趋势。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一个教育类型的角度来看,2013-2019年间,全国高职在校生数占高等教育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从39.4%增长至42.2%,2020年达到44.4%。在这一过程中,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从2013年的34.5%增长到2020年的54.4%。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部分,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体来看,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呈现出规模稳定较快发展态势。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一个层次而言,其发展速度已经超越中等职业教育,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中的主体作用更加突出;从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一个与普通高等教育并列的类型教育的角度而言,其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比重也逐渐增加,逐渐占据了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在我国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实现区域均衡发展、加快发展具有鲜明区域特色的职业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目标。本部分主要从各省域高职院校数、学生数及其近年来发展情况等方面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的区域布局情况。从各地区高职院校布局来看,2020年,全国有高职(专科)院校1468所,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平均有高职院校46所。其中,高职院校数量最多的依次为江苏、广东和河南,分别有90所、87所、84所,为“高于80所”的地区;有70~80所的地区为山东、四川、湖南和安徽,这四个省分别有高职院校76所、74所、74所、74所;仅有20所以下高职院校的地区有西藏、青海、宁夏和海南,分别为3所、8所、11所、12所。见图5。由于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规模不同,考虑人口因素来考察各地区的院校规模更能体现高职院校的实际发展情况。据此,本研究采用每百万人口中高职院校数这一指标来衡量各地区高职教育整体发展水平。如表2数据显示,就每百万人口学校数这一指标而言,全国平均值为1.0,即全国每百万人口有1所高职学校。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天津市指标值最高,达到1.9所;除天津外,高于平均值的还有宁夏、内蒙古、山西、新疆、青海、黑龙江、江西、福建、重庆、安徽、辽宁、海南、北京、贵州、湖南、甘肃、江苏17个省份;与全国平均水平持平的有湖北、吉林、云南、上海、陕西5个省份;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有四川、河南、西藏、河北、广西、浙江、山东、广东8个省份。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山东和浙江作为全国人口和经济大省,其每百万人口高职院校数却最低,分别为0.7所和0.8所。从纵向发展的角度来看,2010-2019年间,全国各地区高职院校数平均增长5.7所,但各地区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高职院校数增长超过10所的有四川、河南、贵州、新疆、云南、广东、江苏7个省份,增长数量分别为26所、22所、21所、15所、14所、11所、11所。重庆、江西、甘肃、湖北、吉林、内蒙古6个省份高职院校增长数量也超过全国平均5.7所的水平。安徽、山东、宁夏等10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增长数量位于1~5所之间。高职院校数没有变化的有北京、天津和西藏,均保持着25所、26所和3所的规模。高职院校数缩减的地区有上海、黑龙江、福建、广西和山西,分别减少了6所、2所、1所、1所、1所。见图6。从各地区高职在校生规模角度看,如表2显示,2019年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呈现较大的区域差异性。其中,在校生规模排前四位的依次是广东、河南、山东和江苏,在校生数均在70万人以上,分别为77万人、77万人、74万人和70万人。湖南、四川两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在50~60万人区间内,分别为59万人和54万人;湖北、安徽、河北、浙江4个省份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在40~50万人区间,分别为49万人、48万人、47万人、40万人;江西、广西、陕西、贵州、重庆5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在30~40万人区间,分别为39万人、39万人、32万人、32万人、30万人;福建、云南、辽宁、山西、甘肃5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在20~30万人区间,分别为29万人、26万人、26万人、22万人、20万人;黑龙江、新疆、内蒙古、天津、吉林、上海5个省份的高职院校在校生数在10~20万人区间,在校生分别为19万人、18万人、17万人、16万人、13万人、10万人。而在校生数排在后五位的地区为西藏、青海、宁夏、北京、海南,在校生数分别为0.5万人、2.8万人、3.78万人、5.5万人和6.2万人。由于各地区的人口基数差别巨大,所以考虑在校生的相对规模能更科学地比较各地区高职发展情况。如表2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每十万人口平均高职在校生数为712.4人,但全国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天津市每十万人口高职在校生规模最高,为1130人;其次是重庆、湖南、江西、湖北、贵州、江苏、陕西等地,每十万人口高职在校生均在800人以上;甘肃、安徽、广西、河南、山东、内蒙古、福建7个省份的每十万人口平均高职在校生数在700~800人之间;新疆、四川、广东、河北、山西、浙江、辽宁、海南、黑龙江等省份的每十万人口高职在校生在600~700人之间,处于全国平均值以下;指标值排在后三位的有西藏、北京和上海,分别为138.1人、253.7人和406.4人。可见,经济发展程度和高职在校生规模相关度并不大。如表2所示,2010-2019年间,我国各地区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整体呈增长趋势,全国各地区高职院校在校生平均规模从21.2万人增长至32.4万人,增长了11.2万人,涨幅为52.9%。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中,29个省份的高职教育在校生规模均呈较快发展趋势,其中在校生规模增幅较大的有贵州、云南、新疆、重庆、青海、四川等,增长均在1倍以上。此外,2010-2019年,各地区高职在校生规模增速差异较大。贵州省的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增长了3倍,云南、新疆、重庆、青海、四川5个省域的高职在校生规模增长了1倍以上,甘肃、广西、吉林、河南、辽宁、宁夏、江西、广东、陕西、湖南10个省份的高职在校生规模增长率在50%~100%之间,河北、福建、海南、浙江、山东、安徽、湖北、陕西等13个省份的高职在校生规模增长率在50%以下。值得注意的是,北京和上海作为我国最发达的两个直辖市,其高职在校生规模呈现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28.4%和1.1%。总体来看,近十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情况存在鲜明的地区差异,经济欠发达或人口规模较大省份的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增长较快,经济发达省份的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增速较慢甚至减少。我国各地区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及规模发展间存在不均衡状态,高等职业教育发展水平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所处区位、整体教育水平及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关系;同时,各地区对于高职教育的政策引导、财力支持以及教育总体发展格局对于高职教育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但是,在经济较为发达的上海、北京等地区,高职的发展规模和速度却出现了下降。“坚持服务高质量发展、促进高水平就业”是《行动计划》提出的重要目标。教育部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在服务国家战略上,全国职业学校开设了1200余个专业和10万余个专业点,基本覆盖了国民经济各个领域,每年培养1000万左右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在现代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等领域,一线新增从业人员中70%以上来自职业院校毕业生[6]。本研究从各专业高职在校生规模占比这一指标来分析我国高职教育专业发展情况。如表3、图7显示,2019年,全国高职高专学校在校生专业分布中,财经商贸大类、电子信息大类、医药卫生大类、教育与体育大类、装备与制造大类的在校生规模较大,均占在校生总规模的10%以上。其中,财经商贸大类在校生规模占18.3%,电子信息大类在校生规模占13.5%,医药卫生大类在校生规模占13.1%,教育与体育大类占11.4%,装备制造大类占11.1%。统计数据显示,全国高职院校校均开设专业数为33.24个,但各地区存在较大差异,河南、广西、甘肃、广东、河北等地的校均专业数较高,其中河南高职院校校均专业数为40.07个。青海、西藏、宁夏、上海、北京、上海等地的校均专业数较低,在20个以上。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加快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及航空航天、海洋装备等产业。总体来看,作为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主体,我国高职教育专业设置与重点产业领域的发展具有较强的一致性,高职院校专业大类设置及招生规模在一定程度上符合“十四五”期间产业发展规划,但还有很大的调整空间。关键要突出和强化上述重要产业领域的专业发展,适当降低财经商贸类专业的发展规模,以使重点发展的专业大类契合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特点,进一步增强高职院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师资队伍建设是体现教育发展水平的核心变量。本研究基于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特点,从专任教师占比、生师比、兼职教师比、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等方面分析我国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随着高职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不断扩大,呈现逐年稳定增长趋势。如图8所示,2011-2020年,高职院校教职工总数从61.47万人增长到74.48万人,年均增长1.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数从2011年的42.26万人增长到2020年的55.64万人,年均增长1.44万人,专任教师在教职工队伍中所占比例从67.1%增长至74.7%。从上述数据也可以看出,在教职工整体增加13.01万人的基础上,专任教师增长了14.38万人,而专任教师之外的行政人员、教辅人员及工勤人员等规模呈现减少趋势,从2011年的20.21万人减少至2020年的18.84万人。专任教师在教职工队伍中所占比重快速增长这一趋势表明,我国高职院校教职工队伍结构不断优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具有与普通教育师资队伍不同的特征,其中,“双师”素质、具有企业实践经历等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的独有素质。为进一步说明我国高职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水平,本研究专门采集了2020年我国高职院校生师比、兼职教师比、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占比等6项指标的发展情况,见表4。从表4可以看出,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平均生师比达到15.55:1,“双师型”教师占比达到54.25%,研究生学位教师占比达到52.48%,这些指标远远高于2000年教育部发布的《高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总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教师队伍结构不断优化,师资质量水平不断提升。经费投入代表国家对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重视程度,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教育的发展水平。数据显示,2010-2019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从19562亿元增长到50178亿元,2019年我国教育经费投入首次突破5万亿元,年均增长3368亿元,年均增长速度为11.9%。从2013年起,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4%以上。基于这一总体背景,本部分的研究主要从高职教育经费收入总值、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及生均教育经费等方面来分析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投入情况。 如图9所示,2009-2018年,我国高职教育经费收入总值呈现增长趋势,从2009年的921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2159亿元,增长了1.34倍,平均每年增长1.14亿元,年均增长率为10.5%。但总体来看,高职教育经费增长速度是不均衡的,增长过程中出现了三个高峰,分别是2011年、2015年和2017年,分别增长了19%、13.7%和10.3%,但在2010年、2012年、2013年、2016年、2018年增速却出现了下降,增长率最低的2013年只有3.0%。 如图10所示,2009-2018年间,我国职业院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从1211亿元增长至3577亿元,增长了约2倍,与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增长趋势基本一致。在占比上,我国职业院校财政性教育经费占全国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平均为10%,整体上看,最近5年比之前5年所占比例有所降低,2009-2013年基本处于10%以上,2014年处于十年中最低值9.7%,2015-2018年呈现逐年降低趋势,从10.1%逐渐降至9.7%。如图11所示,2009-2018年间,我国高职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与普通本科院校一样,都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高职院校的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从2009年的397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410亿元。但是,就投入总量来看,与普通本科院校相比,高职院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本科院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仅在20.2%~23.9%之间,年度平均值为21.8%。从变化趋势看,高职院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占普通本科院校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比例在2010-2013年处于21%以下,2015-2018年处于22%以上。总体来看,与高职在校生规模占整个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超过40%相比,国家财政对于高职院校的经费投入仍然偏低,处于劣势地位。就生均经费而言,在高等教育阶段,高职院校生均经费与普通本科院校生均经费差距较大,前者仅占后者的52%左右。在本次数据统计中,考虑到部分普通本科院校招收高职学生,《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数据以院校为统计单位,所以在生均经费计算中,高职院校在校生数为统计年鉴中的高职高专学校在校生数,高等本科院校在校生数为普通本科在校生数+普通专科在校生数-高职院校在校生数。结果如图12所示,2009-2018年间,高职生均教育经费从6286元增长至16012元,增长近1万元,增长了1.5倍;本科院校生均教育经费从12330元增长至28792元,增长约1.7万元,增长了1.3倍。整体来看,高职生均经费增长速度超过本科,两者差距有所减少。但是,从绝对数量来看,高职生均教育经费占普通本科生均教育经费的比例从51.0%增长至55.6%,提升了5个百分点,仅占普通本科生均教育经费的一半多一点,两者间的差距还是非常大。总体来看,近十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用仅仅不到普通高等教育25%的财政性经费投入,支撑了40%以上的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在高等教育普及化进程中发挥了主力军作用。本部分研究从高职院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和信息化水平三个方面分析其办学条件情况。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规模不断增长,高职占地面积和建筑面积也逐年增长。如图13所示,2012-2020年间,高职占地总面积从56735万平方米增长到73225万平方米,高职建筑总面积从24329万平方米增长到33356万平方米,分别增长了29%、37%。随着我国高职教育的快速发展,高职院校在校生规模不断扩大。为满足在校生不断增加的需求,高职院校建筑面积也快速增长。如图14所示,高职院校校均建筑面积从2012年的20.4万平方米增长至2020年的24.3万平方米,生均占地面积也从118平方米增长至145平方米。但从变化趋势来看,校均建筑面积一直呈现稳定增长趋势,但生均建筑面积分别在2015年和2020年出现了两个最高值,2019年反而出现了下降,这主要是和2019年的高职百万扩招有关。总体来看,高职院校办学空间等方面的增长满足了学生规模增长的需要。 信息化建设水平是衡量高职院校办学条件的重要指标。如图15所示,我国高职高专院校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量从2012年的29.64台增长到2020年的36.1台;百名学生配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实验室座位数从2012年的96.64个增长至2020年的144.14台。整体来看,2012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办学条件持续优化。总体来看,近年来,国家对于高职教育的各项投入要素都有较大提高,高职院校的整体办学条件获得了明显改善。人才培养情况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质量的核心体现。本部分研究基于高职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定位,从高职毕业生就业率、顶岗实习就业率两方面分析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情况。如图16所示,2010年以来,我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并稳定在90%以上。在高校毕业生就业普遍困难的趋势下,高职院校的高就业率反映了学校人才培养贴合当下企业用人需求,且职业学校毕业生的专业技能扎实,充分体现了职业院校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优势与效果。《2020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发布的数据也显示,2019年,从就业质量来看,高职毕业生就业率以及专业对口就业率基本稳定,分别保持在90%左右和70%以上。高职学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薪有所增长,毕业生就业满意率保持在90%以上。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平均值为78.05%,并呈现出较高的区域差异性。浙江、上海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高,分别为95%和90.3%,均在90%以上。西藏、新疆、山西、吉林、云南等地区的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率较低,在70%之下。总体来看,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受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显著,与地区的经济活力、企业发展水平以及对于校企合作办学机制的支持和落实情况显著相关。近年来,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角度来说,我国一直把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深化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关键,教育部及全国各地区也都发布了相关政策,支持相关制度的落实。如图17数据显示,以顶岗实习为特征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效。2020年,全国高职院校企业录用顶岗实习毕业生比例平均值为61.82%。浙江、湖南、江苏、广西、上海、辽宁等地的顶岗实习单位录取率较高,均在70%以上。西藏、云南、新疆、吉林等地的顶岗实习单位录取率较低,均在50%以下。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区域之间存在较大差距。这表明,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成效显示出较强的区域依赖性,经济较为发达、经济活力较强地区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成效更明显。关于要实现什么样的高质量发展,相关政策提出了明确要求。《行动计划》提出,通过建设,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对接更加紧密、同人民群众期待更加契合、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更加匹配,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更加完备、制度更加健全、标准更加完善、条件更加充足、评价更加科学。《意见》提出,到2025年,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更加鲜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基本建成,技能型社会建设全面推进;办学格局更加优化,办学条件大幅改善,职业教育吸引力和培养质量显著提高。通过对近十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基础的分析发现,在办学资源与经费投入双重增加的背景下,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整体实现了规模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但从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的角度而言,我国高等职业教育还存在区域发展不够均衡、专业发展没有充分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经费投入比例偏低、以工学结合为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不充分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实现经济社会及教育总体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在我国迈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的新时期,我国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应坚持如下发展方向。(一)突出类型定位,实现高等职业教育与整个教育体系及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对职业教育的重要指示中强调,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基于这一要求,未来我国高职教育应进一步强化类型定位:一是从整个教育现代化的角度,充分发挥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载体功能以及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从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职业本科教育协调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差异化发展、同等重要的角度,要不断提高对高等职业教育的资源和经费投入,改善高等职业教育的办学条件,从整体上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各项投入要素的质量;二是从实现“职业教育供给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高度匹配”的目标出发,加强顶层设计,对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结构、专业设置等进行统筹规划,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发展与经济社会需求间的供需平衡,提升高等职业教育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及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服务功能,促进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提升。(二)优化区域资源配置,实现高等职业教育在不同地区的多样化、均衡性发展数据分析显示,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呈现出较强的地区差异性,而且高等职业教育与地区经济、社会、人口及政策发展间呈现复杂的关系。针对此,在高质量发展阶段,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应实现在不同地区间的多样化、均衡化发展。一方面,从把职业教育作为与普通教育并列的类型教育的角度出发,把强烈的行业企业导向性,以及以服务于地区经济发展为目标的区域导向性作为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征。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聚焦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重点支持一批优质高职学校和专业群率先发展,引领职业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融入区域发展、促进产业升级,使职业教育成为支撑国家战略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背景下,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也应是多样化的,要为不同地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制定多样化的质量评价和引导机制,促进不同地区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加强相关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引导高等职业院校扎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形成特色办学定位和目标,打造多样化、特色化办学模式,培养适应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地区在资源投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方面存在的差异,我国也应从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角度出发,制定相应的扶持和引导性政策,建立更有效的区域教育协调发展机制,根据不同地区发展定位和特点,优化资源配置,增强地区间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均衡性。(三)深化办学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人才培养质量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决定性因素。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立足于全面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从我国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高度,聚焦适应经济高质量发展、适应教育体系高质量发展、适应学习者个体对于高品质教育需求,不断深化办学体制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增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适切性。一是进一步加强相关制度建设,深化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为特征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不断提升人才培养对于行业企业及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适应性;二是加强高等职业教育与中等职业教育、本科职业教育的纵向贯通,以及高等职业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间的横向融通,形成更加灵活开放的办学和人才培养机制,满足不同年龄、不同学习水平学习者的学习需求,为学习者提供完善、畅通的成才发展通道,使高等职业教育成为学习者成功成才的重要教育路径选择,同时成为推进技能型社会建设的核心载体。
来源:《职业技术教育》微信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