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教资讯
 
 
高校与数字经济建设怎样实现双向赋能
发布人:法务与规划发展处  发布时间:2023-06-06   浏览次数:98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加快发展数字经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数字经济,称其为“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当前,在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大背景下,广大高校尤其是“双一流”建设高校如何主动融入数字经济发展,成为摆在高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个新问题。

科研范式转变深刻影响高校科研过程

数字技术兴起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与基因工程、信息技术和纳米技术等新技术相互影响。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互联网和其他通信技术的传播,一批新兴学科建立起来。

新技术和新学科的建立对所有领域的科学研究都产生了重大影响,尤其是促进了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从此,科学与技术的关系结合得更加紧密。比利时哲学家吉尔伯特·霍托伊斯首次将新科研范式下的科学活动称为“技性科学”,随后在国际上被广泛传播。

科学研究范式的转变,要求高校的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要深度融入企业科技创新。主要原因在于:

第一,数字化技术出现前,科学研究以遵循单一学科确立的理论体系和社会规范为主,基础研究的应用实践主要是对自然某一特定方面的科学理解。这种单一学科视角下依据学科内部逻辑解决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决定了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的分步式线性模式。而以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的科技创新,科学研究在应用的情境中运作,科学研究的实体和过程不是发现而是创造,是基于科学研究成果的以数字模拟为特点的技术造物。例如,生物技术是基于人工改造的有机体的科学理解而进行的数字模拟。科研问题不再局限于某一学科领域,而是处于特定学科限制之外的学科交叉即跨学科研究的开放式网状模式中。许多研究都是具有产业意义的学科综合,与产业的支持和发展密切相关。高校科研成果作为实体经济数字转型的理念工具和技术工具,成为企业新产品研发的一部分。因此,新科研范式下的高校科研需要参与企业科技创新的整个过程。

第二,数字化技术不再关注对自然认识的纯理论研究,而是以特别的人造物作为研究对象,服务于建构和重塑世界的改造任务。而当建构或重塑发生在不同学科边缘的交叉重组中,属于基础性、前瞻性或是面向工艺过程的研究,需要较大投资和较长时间才能完成。这是针对“竞争前技术”与企业生产中面对的共性“卡脖子”难题所进行的研究。大学、企业、政府等不同领域的专家,一方面需要凭借丰富的认知和社会实践经验,基于应用环境构建起问题解决的“思想框架”,围绕确立研究方向和制定研究方案凝练出一种共识或洞见。另一方面还可以组成合作团队进行数字化设计,根据基础研究成果找到一种基础性设计配置。团队成员的紧密合作、充分交流,对于学科知识的综合和知识配置非常重要,这是科研技术人员独创性、创造力的重要体现。

高校如何服务数字经济建设

数字化技术的开发、新知识的生产,是高校、科研院所与企业、政府并肩合作的结果。目前,我国数字产业发展在关键核心技术与产业共性技术供给上,与先进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特别是在源代码设计、国际高质量核心专利方面仍受制于人。因此,高校科学研究要在推动实体经济智能化转型中,在制造业智能制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和中小企业数字赋能方面,在突破产业链供给约束堵点、卡点、脆弱点上支撑科技创新。

首先,由于新一代数字化技术极具尖端性、挑战性和颠覆性,高校要发挥国家实验室、全国重点实验室以及重大科技创新平台的引领作用,增强国家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项目科技力量的组织和培育,服务国家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体系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安全可控的数字技术。

其次,高校应根据自身的学科优势和建设特色从顶层设计上加强整合,在服务国家、地方区域数字经济建设中,强化新兴学科与传统学科的交叉融合,从而推动传统产业数字化升级和新兴领域数字化经济建设新发展。

再其次,深度数字化技术前沿涉及领域广泛、技术积累周期长、迭代性极强,未来将深刻改变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生存方式。高校要瞄准国际科技领域前沿,把握产业领域、社会服务领域的发展态势,大力加强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提升我国深度数字化技术的底层基础性共性技术突破的能力和水平。

最后,高校还要加强人才引进,推动新兴学科和学科交叉领域在短时间内形成创新高地。

聚焦人才培养推进教育教学改革

数字化技术突飞猛进,凸显了现有知识的短时性,对高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挑战。为适应国家数字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高校应当持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首先,由于数字化技术新知识的产生发生在企业,并且以知识点的累积形成弥散式知识生产体系,高校要强化与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的协同创新,大力推进产学合作、产教融合、校企联合,把发展科技第一生产力、培养人才第一资源、增强创新第一动力有效结合起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推进。

其次,高校要把握数字经济发展态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加强未来技术的定向化培养、复合型人才培养,根据学科专业优势和特色,增设信息化、智能化新专业,为推动国家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提供人才支撑。

再其次,高校有必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拓展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的组织形式和培训范围,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职业化培训,形成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由教室到实验室再到企业的链式教育模式。

最后,高校还可以通过工程学科国际化专业认证,构建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工程教育,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与世界一流大学在线合作,开展合作育人。


来源:《中国教育报》2023年06月05日第5版